-
凯发k8国际唯一-ks8凯发官方网站 >> 本科生教学
-
当前位置: 凯发k8国际唯一-ks8凯发官方网站 >> 本科生教学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22-12-12 11:12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是中央办公厅所属的唯一一所为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培养信息安全和办公自动化专门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学院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办公厅的决策部署,按照“不求大而求特色、不求综合而求专长、不求规模而求质量”的办学原则,坚持政治立院、特色强院、人才兴院、从严治院,扎实推进特色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学院建成“专而特、专而精、专而优”的国内知名高校。
学院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动力,着力培养政治忠诚、学业扎实、作风严谨、纪律严明的高素质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
学院设有10个本科专业,2022年有8个本科专业招生,分别是信息安全、密码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保密管理、行政管理,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等3个学科门类。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生源质量
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035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725人,硕士研究生310人。普通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4.77%。
学院为提前批次普通本科招生单位。2022年,学院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31个,文科招生省份25个;计划招收本科生440人,实际录取434人,实际录取率为98.64%;实际报到434人,实际报到率为100%。2022年学院文、理科录取平均分分别超过一本线73分和113分。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学院有专任教师15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21人,副高级职称63人,共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26%;具有研究生学位(博士和硕士)13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9.4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89%;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8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95%。学院有近一届教育部教指委委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4个。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学位、年龄结构分别见图1、图2、图3。
|
图1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
图2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结构(%)
|
图3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2.生师比及主讲教师
学院折合在校生人数2190人,折合教师总数152.5人,生师比为14.36。
2021—2022学年,学院共开设本科课程197门、529门次,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和门次数分别为55和72,占总课程门数和开课总门次数的27.92%和13.61%;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和门次数分别为111和326,占总课程门数和开课总门次数的56.35%和61.63%。在正高级职称教师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3,占总课程门数的21.83%。在副高级职称教师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03,占总课程门数的52.28%。
2021—2022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见图4。
|
图4 2021—2022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2021—2022学年,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22人,以学院现有教授职称教师23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比为95.65%,其中,在职的4名具有省级教学名师称号的教授,全部主讲本科课程。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10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的45.45%。高级职称教师承担本科专业核心课程47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82.46%。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见图5。
|
图5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2021年学院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271.51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343.5万元,生均1568.49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41.59万元,生均241.1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14.7万元,生均85.22元。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37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27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254.5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31.03%。学院有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3255台(套),总值0.504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77台(套),总值2450.15万元。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29225.67元(见表1)。
表1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及生均值情况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
总值(万元) |
13741.49 |
生均值(万元) |
6.27 |
|
当年新增值(万元) |
3254.5 |
|
当年新增值占资产总值的比例(%) |
31.03 |
|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
台(套)数 |
3255 |
总值(万元) |
5040 |
|
生均值(万元) |
2.92 |
3.教学用房
目前学院正进行校园改扩建二期工程,截至工程前,学院总占地面积7.6万m2,总建筑面积7.39万m2。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8906m2,其中教室面积3286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3293m2。体育馆面积5997m2,运动场面积22885m2。在校园改扩建二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后,学院教学用房和学生用房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
按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生2035人计算,各类教学用房面积及生均值见表2。
表2 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各类教学用房面积及生均值
类别 |
总面积(平方米) |
生均面积(平方米) |
占地面积 |
76004 |
37.35 |
建筑面积 |
73926 |
36.33 |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
38906 |
19.12 |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
3293 |
1.62 |
体育馆面积 |
5997 |
2.95 |
运动场面积 |
22885 |
11.25 |
4.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学院有图书馆1个,总面积4800m2,阅览室座位数480个。馆存纸质图书35.95万册,2021年新增纸质图书4621册,生均纸质图书164.16册;有电子期刊77.3万册,学位论文295.6万册,音视频资源57330.5小时。2021年图书流通量0.36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9.83万次,电子资源下载量10.5万篇次(见表3)。
表3 图书资源及生均纸质图书等情况
纸质图书总量(册) |
359500 |
生均纸质图书(册) |
164.16 |
年新增纸质图书(册) |
4621 |
生均年进纸质图书(册) |
2.11 |
年图书流通量(本次) |
3610 |
电子期刊(册) |
773034 |
学位论文(册) |
2955986 |
音视频(小时) |
57330.5 |
5.信息资源及应用
学院校园网主干带宽1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2082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1260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3000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110gb。
学院注重教学信息化建设,现有图书管理系统、本科教务管理系统、泛雅教学管理平台、实践教学管理平台、网络通识课平台等,目前各信息系统应用情况良好。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院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主动对接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积极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前有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密码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以相关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为依托,突出密码特色,结合学院办学实际,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明确专业发展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体系,实现办学规模、学科方向、专业规模的有机统一。2020年7月申报设置密码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获批准,2021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于2021年暂停招生。通过拓宽专业基础、融合新技术等形式,推进新工科建设,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着力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学院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对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拓宽了专业口径,加强了通识教育,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自身特色。学院以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北京市教委开展的“优质本科课程”和“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建设为契机,推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形成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教学改革氛围,推进和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提升本科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2022年,4门课程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3项教材课件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其中“信息安全概论”立体化教材课件首次获得重点项目。
为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学院研究制定了《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教材建设规划(2021—2025年)》。“规划”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着力加强特色自编教材建设,进一步提高选用教材质量。2022年,共审核立项了24部特色教材(讲义)孵化项目。目前,学院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和5门专业课使用马工程教材,并根据有关要求提高马工程教材在课程中的使用率。
(三)实践教学
学院根据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将实践教学进行集中安排和管理,每学期专门安排两周作为实践教学周,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学生入学初的军训,到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实用技能培训、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到第八学期的毕业论文(设计),各实践环节环环相扣,各项规章制度保障有力,整个过程管理规范、严格,教学效果良好。
1. 实验教学
2021—2022学年,本科各专业共开设实验课程108门,其中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12门,占实验课程总门数的11.11%,开设实验项目684个,实验学时2337学时,实验开出率为100%。
2. 毕业论文(设计)
学院运用严管与教育相结合、责任与激励相结合、过程化与流程化相结合、层次化与标准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将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划分为制定计划、确定题目、动员、选题、下达任务书、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查重、论文评阅、答辩、校级答辩、二次答辩、论文装订、归档、总结等15个环节,对每个工作环节明确时间节点和规范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进行流程化管理,不断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2022年,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437人,毕业论文(设计)备选题目625个,备选题目与学生人数比例为1.43:1(见图6)。参与指导的教师达113人,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3.87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为67.26%。13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被评为院级优秀,3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优秀。2022届毕业论文(设计)督查、抽查等情况见图7。
(四)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鼓励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一是不断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日常管理。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修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文件,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制定有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相关制度、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绩效考核相关制度和创新创业学生管理相关制度。二是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宣传引导、学分认定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学生毕业资格审核时,要求实践创新学分不低于2学分。三是开展创新创业孵化训练。学院在深入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为减轻学生创新创业负担、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训练项目,同时完善创新创业导师信息库建设,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搭建桥梁。
2021—2022学年,学院共69名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0门,选修人数达963人次,投入创新创业专项资金75.54万元、奖学金21.44万元。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4项,参与学生298人,占在校本科生人数的17.28%;参与创新创业竞赛985人,占在校本科生人数的57.1%。近三学年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数量逐年提高 (见图8)。
在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和“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上,学院共有70个项目进入校赛,参与学生达488人次,获得北京赛区一等奖1项、三等奖9项。其中,高教主赛道一等奖项目成功入围全国总决赛;产业命题赛道共有13个项目进入校赛,参与学生达135人次,3组项目入围北京赛区复赛,获得北京赛区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其中一等奖项目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参加本届互联网大赛的学生人数占在校生的比例达30%。
(五)教学改革
学院通过落实“六卓越一拔尖”、新工科、新文科、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优质本科课程、优质本科教材课件等建设计划,引导和激励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如课程上网、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制作使用mooc、微课等线上教学资源,使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持续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目前,学院有33门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占开设课程总门数的16.75%。在2022年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庞岩梅老师作为主讲教师的“信息安全概论”教师团队荣获大赛二等奖,孙宝云老师作为主讲教师的“保密管理概论”教师团队、刘瑾老师作为主讲教师的“数据库原理”教师团队、郭超老师作为主讲教师的“卫星通信”教师团队荣获大赛优秀奖。
学院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类项目培育孵化。通过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等七大类40余项项目进行培育,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培育孵化机制。有2项教学成果获2021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个项目获北京市教学改革创新面上项目,4门本科课程获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
学院根据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和培养政治忠诚、学业扎实、作风严谨、纪律严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总目标,结合各相关专业领域的新发展以及行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学科专业基本知识在内的知识要求,满足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劳动能力在内的能力要求,满足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在内的素质要求。各专业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把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培养政治可靠、具有公务员素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
(二)制(修)订2022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为落实学院教育教学系列改革方案,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学院制定了《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22版)修订原则与要求》,完成了2022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
本次培养方案修订遵循的原则是: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加强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实践教学,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智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坚持产出导向,强化特色内涵建设。
(三)专业建设情况
1. 构建国家、省、校三级一流专业有机衔接的建设体系
积极开展校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孵化,对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专业进行业务培训,为已获批国家、省、校一流专业提供经费保障。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建设方案为抓手,推动课程、教材、教师教学能力和团队建设。2022年,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获批新一轮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密码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至此,学院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省、校三级一流专业有机衔接的建设体系初步形成。
2.推进本科专业认证工作,探索专业分层分类特色发展
组织教学部门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培训,对专业建设骨干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并参照专业认证相关标准和要求,对2022版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下一步学院将结合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推进专业认证工作。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中央办公厅高度重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大力支持学院建设发展。中央、中央办公厅领导同志多次来院指导工作并作出重要批示,先后多次召开厅主任办公会议,研究学院办学方向、校园建设、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提高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决策部署,学院先后制定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十四五”发展规划》等规划方案,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各部门分工明确、相互合作,院教学质量保障办公室、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各教学部门等单位共同参与、齐抓共建,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文化氛围,初步建立起了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
学院党委会、党委常委会、院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每月召开1至2次全院性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学院坚持院领导班子联系学生班级制度,定期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分管院领导定期到分管教学部门深入调研,了解教学情况,听取师生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院将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写入教学管理文件并始终坚持,2021—2022学年,院领导参与本科教学听课31学时,其中听思政必修课程16学时;学院中层干部参与本科教学听课113学时。
(二)教学质量保障
1.教学制度保障
为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文件精神,结合学院教学工作实际,出台了《教学质量评价保障工作管理办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2021年12月修订了《本科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文件。这些教学制度涵盖了培养计划管理、教学规范、教学运行、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有效地保障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和正常教学秩序的运行。
2.教学督导保障
学院教学督导工作以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为主要目标,按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确定督导目标和方向,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领导干部、校内外督导专家、同行教师、学生评教等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督导格局,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全面督导与重点督导相结合。每学年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全面督导,对新任课教师和管理部门兼职教师进行重点督导。教务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落实学院教学督导工作,考查监督教学部门督导方案执行情况。各教学部门承担教学督导工作主体责任,按照人员归属、课程归属制定本部门督导工作方案并加以实施。
二是校内督导与校外督导相结合。学院采用校内督导与校外专家督导相结合的特色督导模式,创新教学督导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校内督导通过院领导、教学部门负责人和校内专家共同参与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对教学模式改革情况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督导。校外督导专家由学院聘请其他高校有教学督导经验的教授担任,专家从课程设计、教案编写、课堂效果、ppt质量等多方面对学院教师进行督导听课。校内外教学督导推进了教师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2021—2022学年,校内外督导专家共听课582学时,共组织全院集中听课评课8次。
三是学生评教与同行评教相结合。为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学院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采取学生评教与同行评教相结合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把控。在学生评教方面,学院鼓励学生向任课教师反馈教学效果,将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制度作为一项常规制度纳入《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保障工作管理办法》。设立“日常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打通学生与任课教师日常沟通的渠道。组织学生通过教务系统开展期末教学评价,对教师所授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打分,并将评价分数纳入教师年度教学业绩考核。2021—2022学年,学生评教覆盖全院所有教师以及所有开设课程,参与评教学生28090人次,参与学生占比达97%以上。在同行评教方面,通过学院教务系统可收集同行教师对受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意见和建议等信息,并及时反馈受评教师,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重要参考。2021—2022学年,同行互评课程覆盖开设的所有课程,互评听课共768学时。
3.教师教学能力保障
为提升学院教师教学能力,保证所有教师亲身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及时掌握最新教育教学理念,学院邀请了校内外专家,举办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教学业务培训、一流专业建设培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覆盖教学部门负责人、专业建设负责人和所有专兼职教师。
一是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进一步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学能力,学院邀请多名校外知名专家从教学创新、大学生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能力等方面对一线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二是开展教学业务培训。为教学部门负责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开展政策培训,以提升教学管理决策能力和教育学术评价能力。三是实施青年导师制度。为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充分发挥有经验教师“传帮带”作用,学院对新入职教师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等全面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提升教书育人能力。目前已安排29名的导师对24名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四是举办教学基本功大赛。为聚焦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使命,鼓励广大教师练就扎实教学基本功,学院定期举办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大赛搭建了教师团队之间交流展示的平台,推广了教师在教案设计、教学组织等教学基本功方面的经验,对帮助教师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掌握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4.教学管理人员保障
学院现有教学管理人员31人,其中院级教学管理人员19人,系级教学管理人员12人。院级教学管理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5人,占比为26.32%;硕士及以上学位15人,占比为78.95%。系级教学管理人员中有高级职称5人,占比为41.67%;硕士及以上学位9人,占比为75%。2019年以来,教学管理人员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有4人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风建设
学院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建设优良校风学风。2021—2022学年,共评定国家奖学金15名、国家励志奖学金50名、院优秀学生奖学金772人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部级三等奖以上奖励611人次,其中国家级59人次、发表各类学术作品55篇、申请专利8项。有84名毕业生获优秀毕业生称号,其中市级27名,院级57名。202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为“优秀”的学生39人,其中13人获院级优秀,3人获北京市市级优秀。
(二)毕业就业情况
2022年学院共有本科毕业生437人,实际毕业434人,授予学位433人,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分别为99.31%和99.77%。
学院统筹疫情防控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克服疫情对就业工作造成的困难,制订和完善就业工作方案,加强线上就业服务,采取“一生一策”的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截至2022年10月31日,学院434名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已有420名落实了毕业去向,其中11名毕业生攻读硕士研究生,409名毕业生参加工作,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6.77%。在参加工作的409名毕业生中,有390人在党政机关就业,占已就业毕业生的95.35%,其中360人在行业相关岗位就业,占已就业毕业生的88.02%,学院服务面向特色得到充分彰显;有48人在北京地区就业,占已就业毕业生的11.74%;有182人在西部及边远艰苦地区就业,占已就业毕业生的44.50%。49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有48名已落实毕业去向。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院毕业生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好,守纪律、懂规矩、能吃苦、肯奉献,积极工作,用的安心放心。
七、特色发展
(一)持续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五大攻坚行动计划
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学院按照《“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和《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制定了“以德立人,以智慧人,以体健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五大攻坚行动计划,推动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通过制定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落实。
在思政课程体系方面,加强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核心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推动建立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教学体系,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和“四史”类选修课程。
在专业思政方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充分发挥行业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课程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教学改革方面,积极推进“智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方法设计创新、教学管理手段提升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鼓励线上线下混合授课,教学内容设计上合理分配线上线下学时,加大过程考核比例,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二)不断健全以“忠诚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不断健全三纵三横——以“忠诚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三纵包括入学前、培养过程和毕业后三个阶段,三横是指特色课程体系、特色育人机制以及特色培养模式。一是入学前对达到学院录取分数线的所有考生实行严格的政审和面试,为培养忠诚可靠的高素质人才把好入口关。二是在校以特色课程体系、特色育人机制以及特色培养模式为抓手,系统培养学生忠诚可靠的意识和能力,把好培养关。三是毕业后学生走向各级党政部门及信息安全领域,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锤炼政治坚定、忠诚可靠的品格,把好出口关。。
按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总体思路,构建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师生多维互动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结合“三全育人”改革和“十大育人”体系,设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课程思政指南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由思政课、通识核心课、专业岗位能力课、体美劳育课、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课、社团文化课、党建带团建与青马工程课等组成的波次传递、射环状课程思政体系,形成以思政理论教学部门为主阵地,思政课为主渠道,专业课同第二、第三、第四课堂延伸教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三)积极营造乐观向上的校园氛围
一年来新冠疫情给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带来了隐患,给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为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学院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党日活动、团日活动、学科竞赛、读书打卡活动,倡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克服困难、共同进步的健康风气,积极营造乐观向上的校园氛围。开展“带头做到‘两个维护’,全力迎接服务二十大”主题教育活动,“喜迎二十大,青年见行动”主题团日活动,形式多样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生骨干培养计划,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和宣讲团。开展“人文素质与公文写作大赛”“信息安全大赛”“公务员素质大赛”“红星杯创新大赛”等科技竞赛活动,“学长学姐对你说”等特色团日活动,“同筑密码技术,共享密码之美”等社团活动,“书海拾贝·学海泛舟”读书打卡活动。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年来,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特色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求相比,学院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方面,成效还不够明显;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专业认证工作尚未开展。下一步学院将重点孵化支持条件基本具备的课程冲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组织工科专业学习《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2 版)》,了解专业认证相关规范,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开展自评自建。